如何杜绝新闻失实报道

如何杜绝新闻失实报道

刘小琳

摘要:时效性和真实性向来是新闻必须追求和遵守的两大原则,这两大特性被誉为新闻的灵魂,两大原则失之其一就会使得新闻失实。然而如何捍卫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一直是新闻界长久以来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从新闻失实的一般表象及特征和其影响以及新闻失实的原因进行概括的论证,并在最后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笔者将就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做细分和重点论证。

关键词:新闻;失实;道德;监督

1新闻报道失实的定义

目前,我们的新闻体制正在发生重大改革,在这种转变中,利益主体的不可避免的多样化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多样化使经济利益成为一个维度。以2019年4月13日至18日例,出现了大量以“投诉奔驰销售和售后”为主题新闻。在真实披露事件真实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假新闻。这意味着,社会阶层分化更为明显,伴随着社会分裂,社会混乱,社会失范甚至社会分裂。与此同时,社会关系的联系也在增加,社会关系的方式变得复杂多样。沟通和沟通方式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某些情况下,社会路线也会产生。信息补偿与心理释放。

新闻不准确通常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与社会的实际情况相比,新闻报道的总体情况是不准确的。这种不准确往往是由于记者在选择受访者时忽视了对象的代表性,当然也是为了迎合某一主张,即政治和实际利益以及合伙人的公共关系诉求故意增加或故意贬值。其次,特定新闻事件的報道存在扭曲。这种扭曲往往是由于个人因文化偏见和观点而选择性报道或通过使用特殊表达信息组合来实现某种宣传目的而引起的。

2报道失实的原因

对于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笔者根据掌握的材料把新闻失实大致分为不可能真实、求新,利益行为,职业素养欠缺,社会、文化原因,相关法规体系欠缺七个原因,并在接下来进行一一论述。

2.1过度追求时效而无法核实信息的真实性

无论是《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等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基于7亿用户的活跃量,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移动终端即时通信软件。人们善于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日常交流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新闻从网络移向微信公众平台。如何最快地为微信用户提供各类新闻报导成为了微信公众平台存活的首要条件。与此同时,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也很容易在及时的压力下形成新闻片段。信息提取和组织的难度增加,观众全面清晰地理解事物的难度也相应增加。正如美国评论家大卫肖所说:在线新闻报道的速度挑战了新闻的准确性和新闻的职业道德。

2.2过度在意点击率而导致消息造假

由于点击率是大量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变现的最重要手段以及衡量微信公众平台内新闻质量和绩效的唯一指标。导致了一部分新闻提供者为了让更多的人点击某条新闻推送,而夸大其词、胡编乱造。2019年1月,咪蒙控股的微信号发布“90后状元之死”一文,大肆渲染社会不公平、新闻中包括“某省状元、清华才子、月薪5000”等吸人眼球的负面消息,引来大量点击量。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使用不受媒体约束的“自由”,并构成“不需要”的新闻或谣言。例如,在互联网上引爆的麦当劳卖掉了“救世汉堡”的消息。虽然“绝对权威”的计划工作人员很快发表声明,但他们没有采取这样的“镜头”,但却没有帮助。像这些无中生有、弄虚作假的网络新闻不时被发酵,对受众和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3控制新闻失实的对策

尽管面对各种各样硬性和柔性的原因,对于新闻失实的控制的现实意义在金融危机肆虐的今天意义尤为重要。

3.1给记者以基本的保障

为了给记者提供相应的基本生活保障,浙江大学李立通过网上调查发现,中国可能有近百万记者或媒体从业者,其中43%没有劳动合同,有些半年没有工资,没有记者没有工作许可证,取决于支付的工资,依靠草案费和劳动力成本,甚至农民工也不如。此外,根据上述记者过去的话语权,严格控制政府机构官员滥用权力对记者进行报复。否则,无法保证记者的安全需求。作为党和群众的“喉舌”的记者将难以保持新闻传播。真实性只能归结为真正的政治和社会生态中的奴隶。失去公众监督的行政机构也将面临相当大的行政执法风险。

3.2完善内部纠错规制和监督执行

新闻离不开监管机制,但首先是因为“新闻具有时效性”,实时新闻到第二天关注的人就大减,第二是因为各大媒体之间都涉及“面子”,利益和其他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纠错机制往往被忽视。一些研究人员指出,经过2001年至2009年每年十大假新闻的纠正,“网络'回收'和假新闻纠错能力不尽如人意。”因此,新闻纠错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微新闻纠错机制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网络媒体本身的“人防+技术防御”。两位从业者都认真履行职责,可以使用技术手段构建防火墙,在网络上构建智能安全系统,并控制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一旦发现不真实的新闻发布,就必须及时纠正和纠正,明确权力和责任,表明奖励和惩罚是明确的,并对那些谁施加严厉的惩罚。是不负责任的,谁不严格,谁发布虚假新闻。二是开辟两个传统的,新兴的,官方和私人的舆论领域,相互监督,相互认证和相互纠正。第三,信息越多,资源越多,传统媒体的权威信息就越多。传统媒体应该发挥其优势,及时“发声”,在“人人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扮演“正义话筒”的角色。第四,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媒体纠错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陈卫星,新经济制度的传播观,传媒、传播、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的价值重构,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第17页.

[2]陈中原,点击新闻职业道德关键词,新闻记者,2007.07.

猜你喜欢

微信

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7年9期)2017-04-06 21:28:51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7年8期)2017-04-06 16:50:56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46期)2017-03-25 17:35:29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47期)2017-03-25 17:33:41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24期)2016-07-02 20:23:56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23期)2016-07-02 20:19:32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21期)2016-06-22 20:11:30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6年9期)2016-03-21 19:47:42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27期)2015-08-12 22:09:31微信中国信息化周报(2015年28期)2015-08-06 22:08:50

锋绘2019年4期

锋绘的其它文章浅析新个税下个人所得税的税收筹划问题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发展试论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浅析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发展趋势、侦办难点和打防对策秋瑾妇女解放思想研究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前景探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