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抗战结束71年的今天,终于出现了《东方战场》这样一部多维度、全视角展现抗战史的恢弘巨制,大量的资料研究与收集,投资2亿,辗转14省取景,拍摄行程超过3万公里,角色演员1200余人,包括群众演员过万等等,无不显示《东方战场》的场景广阔、气势宏大。
刘星
《东方战场》
《东方战场》主要讲述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投降的这段历史时期里,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抗战中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再现了发生在东方战场的140多个具有影响力的事件,还不惜篇幅、浓墨重彩地还原了日军偷袭珍珠港、东南亚战场、滇缅战争、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德黑兰会议等一系列“二战”重大国际事件,可以说,《东方战场》涉及的人物之多,场景之全面,无愧于“东方战场”这个片名,具有大背景和大情怀。
《东方战场》的创作精髓除了宏大的格局与视野之外,更多体现在抓取人物视角做精准的叙述构建上,每个篇幅、每一集都有着很精心的铺垫,因此,人物命运与国家命运乃至于历史走向都有机地牵系在一起,让很多看似苍白的历史写实影像开始焕发人性化的魅力,更多了几分感性。
全剧的开篇就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毫无预警的状态下偷袭了北大营,身在北平戏院的张学良以有意无意之间摔碎的茶碗表现了他摇摆不定的性格特质。这样的个性体现是群体性症候,整个中国军政两界都患上了这种病,打还是不打?到底听谁的号令?是不是现在忍一忍将来就会好过?是不是忍一忍当真就能换来风平浪静?所以,整个大环境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坍塌,逃跑的说有命令,投降的说有利益,到处都是人心惶惶,一片乱哄哄。就在这样大厦将倾的危难关头,方才体现出接连出场的宋哲元、赵登禹以及率先深入东北的中国共产党先遣力量的可贵,逆水行舟,一夫当关,方显我泱泱中华并非遍地孬种。就是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选择之间,历史才被逐一成就,英雄之举虽是沧海一粟,但却为中华大地点燃了可燎原的火种。
和以往的历史史诗剧一样,《东方战场》也汇集了一系列主导中国命运的上层视角,这里面有壮怀激烈的毛泽东、举棋不定的蒋介石、决意投降的汪精卫等等。比如,对蒋介石即时的心态变化捕捉得格外细腻,即对国联,对英、美、俄等大国一厢情愿的理想化,所有的战事与纷争,都是采取“拖字诀”,妄图靠谈判来赢得时间与空间,然后再请国联以外交仲裁扳回一城……所以剧中在国联针对日本在对华军事行动做出谴责与裁决时,蒋介石还在与宋美龄及众人欢庆外交胜利,日本人则马不停蹄地轰炸起锦州,这是何等的讽刺!
和以往同类题材影视剧创作不同的是,《东方战场》引入了更多外部视角来对这段历史做一次全景化论证。诸如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眼中的中国战事,莫不如说是一盘生意,讨价还价之余还得看此间这番买卖划算不划算,到底是符合了谁的眼前利益。所以,斯大林是以工业与军力都不成熟为由选择观望,丘吉尔在美国被撞伤时还不忘告知美方这是你的责任,而美国代表则是与日本公使面对面做口头交易去了。整个东方战场,整个燃起战火的中华,还未尘埃落定便已是一桌被分食的晚宴,沦为大国豪强们谈判桌上的竞价筹码。
这是中国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污迹,一个贫穷瘠弱的国家已经没有资格通过外交舞台来捍卫自身的权益,唯能奋起拼命。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这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唯一途径。这组视角构建得十分强大,贯穿了每一集,也贯穿了整个剧集,时时都在给予人以心灵的重击,让我们警醒。
在过去的抗战题材影视剧里,从未出现过日本宫廷部分的描述,此番《东方战场》不仅打破了这层坚冰,做了大量戏剧还原,还首次诠释了裕仁天皇在整个战争中所起到的决策作用。军方只是执行者,这是历史仍没有理清的事实,君主的野心与妄想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正如佐尔格所描述的那样,整个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期间,其高涨的热情是自上至下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每个人也都争着想参与进来,皇室的态度自然是举足轻重。
事实上,《东方战场》精心搭建这一系列侧面视角来诠释那段历史,有着鲜明目的,那就是彻彻底底地去反思这场堪称近代史上最残酷、最浩大、最多牺牲的反法西斯战争。战争不是用来鼓吹的,而是被用来铭记,以史为鉴,方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杜绝这类人道主义灾难的再次发生。淞沪战场上前赴后继的义士、长沙焦土中的呐喊厮杀、武汉烽火中的旗帜、西北大地上的擒狼伏虎、东北林海中的孤军挽歌,等等,其实都在呼唤着一股自强不息的民族血性,成就历史与改变历史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抗争,经久不息的抗争。
关于中国近代抵抗侵略的描述中,最常听到的是“8年抗战”,多数抗战影视作品也将视角集中在“卢沟桥事变”后的那8年时间里。然而,对中国来讲,我们的抗战远远不止8年,我们的处境也并不只是单线条的中日对抗。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侵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实际上中国抗战时间持续了14年之久,其中牵涉诸多国内外局势的变动,这段历史影像纪录的空白较多,少有影视作品能放大格局,花费时间与精力去填补这份空白。
因为表现的是中国14年抗战的全貌,所以中国共产党在14年的抗战历程中所起的历史作用脉络更加清晰:中共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主张抗日的决心和意志始终不变,抗日行动也最迅捷、最坚决。即便是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中共发出了“八一宣言”;即便面对突发的西安事变,面对双手沾满共产党员鲜血的蒋介石,依然促成了和平解决,并主动拥蒋为抗战领袖;即便面对国民党高层出现重大分裂,汪精卫叛国投敌,依然振臂高呼,发起并领导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了海内外力量持久抗日;即便面对实力远在中共武装力量之上的国民党正面战场节节失利、丧师失地,依然发出“黄河在咆哮”的抗战强音,到敌人后方去,开辟了广泛的敌后根据地,并成为东方战场最成功的战略行动;即便是面对震惊世界的皖南事变,依然没有调转枪口打内战,而是埋葬同伴的尸体,奋然前进在抗战第一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东方战场》十分清晰地梳理、浮现出的这条红线,正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最好注脚。
从高度和覆盖的内容来看,《东方战场》填补了国内电视剧的空白,其中一点是因“二战罪行”没有得到彻底清算而导致日本右翼势力疯狂抬头,中国的大国崛起面临极其复杂的周边和国际环境,因此虽然历史过去了,离我们似乎很远,但不代表危险就不存在了,我们应该以史为鉴、自强不息。《东方战场》最大的意义正在于此。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东方战场》编剧)